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论文与医术:医生的价值谁来定?
时间:2025-08-07 17:40:35
在中国医疗体系中,职称评审如同一把标尺,衡量着医生的专业价值与职业发展路径。然而,这把标尺的刻度是否真正对准了医疗工作的核心——临床能力?以贵州为代表的地区医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质疑:当论文数量成为晋升的硬通货,医术本身是否被异化为次要指标?
科研焦虑与临床实践的割裂
数据显示,69.74%的医师认为“科研、发论文压力大”,而55.56%的人同时面临繁重的业绩考核任务。这种压力背后,是职称评审体系的量化偏好——通过论文影响因子、SCI收录数量等“可视化”指标,替代了对复杂临床能力的系统性评估。例如,某三甲医院要求主任医师晋升必须发表4篇以上论文,其中至少1篇被SCI收录,2篇被Medline收录。这种标准下,一名擅长疑难病例处理的医生,可能因论文数量不足而止步于职业上升通道。
更值得反思的是,临床工作与科研要求的矛盾已形成恶性循环。医生平均每天仅能分配1.47小时给科研,却需完成7.77小时的门诊工作。这种时间分配失衡,迫使部分医生选择论文代写或数据造假,甚至催生出“论文外包工厂”的灰色产业链。
临床能力评估的探索与困境
近年来,政策层面已开始调整。部分地区的评审体系尝试引入“临床能力综合运用素质”指标,例如通过病案分析、手术录像评估等替代传统论文考核。这种转变旨在纠正“科研水平等同于临床学术水平”的片面认知,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两大挑战:
1.标准化难题:临床能力的评价需要多维度的观察,如医患沟通、应急决策等软技能,远比对论文影响因子的统计复杂;
2.惯性阻力:长期形成的“论文崇拜”文化,使得部分评审专家仍倾向于依赖易量化的科研指标。
经济压力与职业价值的错位
职称评审标准不仅关乎职业晋升,更直接牵动医生的收入水平。调查显示,月收入过万的医生不足30%,57.5%的人认为收入与付出严重不匹配。当论文成为加薪的敲门砖,医生群体难免陷入“为职称而科研”的功利循环。更讽刺的是,65.58%的医生认为当前医疗服务定价偏低,与社会普遍抱怨的“看病贵”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经济层面的扭曲,进一步放大了评审标准对医生行为导向的影响。
重建评价体系的三个维度
要破解论文与医术的权重之争,可能需要从制度设计底层重构逻辑:
动态平衡机制:借鉴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中“学历与业绩并重”的思路(如基层技术人员可放宽学历要求),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适当降低论文权重;
分类评审标准:区分科研型与临床型医师的晋升路径,后者可强化病例库建设、患者满意度等实践指标;
透明化流程:参考内蒙古等地“逐级申报、信息公示”的评审管理模式,减少人为干预空间,让评审标准回归能力本位。
医生的价值,终究应以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来定义。当一位贵州县级医院的医生,因深夜抢救成功危重患者却因缺少SCI论文而无法晋升时,现行评审标准是否已偏离了医疗行业的初心?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未被计入考核的急诊室灯光下、患者康复后的笑容里。改革不是否定科研的意义,而是让论文与医术各归其位——前者推动医学进步,后者守护人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