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学杂志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2025年全科医生职称晋升新趋势

时间:2025-07-30 17:08:20

近年来,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深入推进,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的"守门人",其职业发展路径与职称评审政策备受关注。2025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出台新规,通过政策杠杆撬动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释放出鲜明的职业发展导向信号。从三地政策中不难发现,具备多维度能力的全科医生将在职称晋升中占据显著优势。

全科医生职称晋升的三大核心门槛

根据北京市中医药局文件要求,2025年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注册全科医学专业的医生需全部完成转岗培训。这相当于设置了职称评审的"入场券"——未取得全科资质的医生将失去晋升资格。上海市更进一步,将慢性病防治等10个专项能力提升项目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体系,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的复合评价模式。就像学生升学需要主科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双达标,全科医生晋升也需基础资质与专项能力并重。

广州的政策则凸显了"教学科研"这一隐形门槛。广东省要求医学院校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并将硕士招生计划的20%倾斜于全科方向。这种设计如同在职称评审的天平上加注了科研砝码,参与教学、带教规培生的全科医生更容易在评审中脱颖而出。

三地政策差异中的共性趋势

北京的政策更强调中西医结合特色,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框架下,全科医生若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相当于获得职称评审的"加分项"。上海则构建了"院校-医院-社区"联动培养体系,交大医学院联合5所院校及各级医疗机构打造的培训网络,使参与系统化继续教育的医生形成"能力护城河"。而广州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将职称晋升与培训质量挂钩,如同建立"职业发展流水线"。

三地政策虽各有侧重,但共同指向三个趋势:一是从"单一临床"向"临床+公卫"复合能力转变,上海市的慢性病防治项目就是典型例证;二是从"被动培训"到"主动提升"转型,北京市要求转岗培训全覆盖的做法具有强制性特征;三是从"个体发展"向"团队带动"延伸,广州对教学科研能力的强调实质是鼓励全科医生成为学科带头人。

未来全科医生的能力画像

结合2025年政策导向,容易晋升的全科医生呈现"金字塔"式能力结构:塔基是扎实的全科诊疗能力,如北京市要求的全科执业范围注册;塔身是特色专病管理能力,类似上海推出的10个专项培训项目;塔尖则是教学科研能力,符合广州对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视。

这类医生通常具备三个特征:首先是"多面手"特质,既能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又能开展健康管理,如上海要求的慢性病防治能力;其次是"桥梁"角色,既懂临床又通公卫,类似北京政策中对中医药防病能力的强调;最后是"种子"属性,像广州政策鼓励的那样,能参与规培生带教和基层人才培养。

政策春风下,全科医生职称晋升通道正变得越发清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不是简单的福利发放,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医生主动适应基层医疗新需求。就像地铁换乘需要遵循导向标识,全科医生只有准确把握政策指向的能力建设方向,才能在职业发展道路上高效"换乘"至更高职称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