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高血压防治:症状识别与阶梯治疗
时间:2025-07-08 15:55:26
高血压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防治工作已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议题。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指南,系统梳理该疾病的症状识别、治疗手段及生活管理要点,为不同群体提供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
症状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高血压患者早期常出现一过性头晕,尤其在体位改变时表现为蹲起后黑蒙或眩晕,这种“坐电梯式”的失衡感可能提示血压调节功能异常。持续性后脑胀痛或太阳穴搏动性疼痛是典型症状,常伴随颈部僵硬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会将这种头痛误认为普通偏头痛而延误就诊。
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尤其需要警惕,当心脏负荷长期超标时,患者可能在爬三层楼梯后出现明显气促,这种“被石头压住胸口”的憋闷感需要及时排查心脏损伤。肢体末端麻木感犹如“蚂蚁爬行”的异常感觉,往往提示末梢循环障碍,这类神经症状在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阶梯治疗:个体化方案的选择艺术
药物治疗体系犹如血压控制的工具箱,临床常用五大类降压药各具特色。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如同心脏的“保护盾”,特别适合合并糖尿病或心脏问题的患者;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则像精准的“压力调节阀”,对老年性高血压效果显著,但需注意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脚踝水肿等反应。联合用药策略讲究“1+1>2”的协同效应,例如利尿剂与ARB类药物的组合,既能减少血容量又阻断升压机制,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对顽固性高血压尤为有效。
非药物干预如同血压控制的基石,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堪比“精密称量”,5克盐的限制约等于一啤酒瓶盖的容量,这需要家庭烹饪时养成使用控盐勺的习惯。运动处方强调“温和而持续”的原则,推荐采用“谈话测试”法——运动时能完整说出一句话,这样的中等强度锻炼既能改善血管弹性又避免风险。
生活管理:构建健康防护网
环境调控对血压稳定的重要性常被低估。保持室温在22-26℃区间,相当于营造“恒春”环境,温度骤变带来的血压波动风险可降低40%。夜间照明设置需遵循“三级亮度”原则:卧室保留地脚灯,走廊设置感应灯,卫生间配置防眩光灯具,这种分级照明系统能有效预防夜间如厕时跌倒风险。
饮食管理强调“色彩营养学”理念,每日餐盘应包含红色(番茄)、紫色(紫甘蓝)、绿色(西蓝花)等不同色系蔬菜,这种彩虹饮食法不仅能控制热量,其含有的钾离子还能中和钠的升压作用。对于需要社交应酬的患者,建议采用“三杯原则”:一杯温水间隔两杯酒,这种缓冲策略既能减少酒精摄入又避免失礼。
用药依从性管理需要建立“四维提醒”系统:手机定时、智能药盒、家属监督、用药日历相结合。特别要注意药物“假期综合征”——节假日期间漏服率上升30%,可通过设置旅行分装药盒来应对。血压监测建议采用“三时段记录法”:晨起后、午休前、睡前各测一次,这种动态观察比单次测量更能反映真实控制水平。
疾病认知教育要突破传统宣教模式,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制作“血压护照”,记录每次测量的数值、用药情况及身体反应,这种可视化管理工具能提高患者的参与感。家属则需要掌握“危机识别三要素”:突发剧烈头痛、视物模糊、喷射性呕吐,这些警示信号出现时应立即启动急救流程。
高血压防控是场需要医患共同参与的持久战,通过精准识别早期信号、科学选择治疗方案、系统构建防护网络,完全可以将这种“沉默杀手”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疾病。医护人员在此过程中既要当好治疗师,更要成为健康教育的传播者,帮助每个家庭筑牢血压控制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