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征稿启事
时间:2023-09-05 09:50:27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承办的介入放射学专业学术电子期刊,是一本在载体形式上与纸媒体互补的多媒体期刊。经国家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定,本刊从2020年起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本刊以介入影像、神经介入、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肿瘤介入及放射诊断的相关专业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介入医学和影像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临床诊疗技术和经验,以及与介入诊疗技术密切相关的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本刊的办刊宗旨: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反映我国介入放射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
一、主要栏目
专家讲座、述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疑难图像解读、综述、介入操作技巧、名家风采、介入护理、介入学科建设及国内外学术动态等。
二、来稿要求
1. 请作者登录网站 进行投稿。作者在第一次投稿时,需先注册后方可进行网络投稿,注册成功后请牢记用户名和密码,以便查询稿件和再次投稿。
2. 来稿须附作者单位推荐信(加盖公章),注明单位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
3.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资助(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
4. 对反映重大创新成果的文章,本刊将进入“绿色通道”尽早发表。作者来稿时须附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
5. 来稿需付稿件处理费,每篇100元;稿件确认刊载后作者须按本刊通知付版面费。费用可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或其他经费中支付。
6. 作者在接到本刊收稿回执后满3个月未收到稿件处理通知,系该稿件仍在审理或者编辑加工阶段。如欲另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两投。一稿两投一经证实,将立即退稿;一稿两用一经证实,本刊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通报,并在2年内拒绝该作者作为第一作者所撰写的论文。本刊还将就此事件向作者所在单位进行通报。
7. 来稿文责自负。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编辑部可作修辞等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重大修改,需征求作者意见。修改稿逾期1 个月不返回者,按自动退稿处理。修改稿首页请注明稿件编号。
8. 来稿一经接受刊登,由作者亲笔签署论文使用授权书,专有使用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中华医学会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网络版)和纸版等方式接受刊登的论文,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
三、文稿撰写要求
1. 文稿应具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练,用字规范,文稿附图量不限,提倡多附图像清晰的图。临床病例分析可以图像为主,并贯穿文字说明和评析,视频为30~40 min。当报告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实验的委员会 (单位性、地区性或国家性)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
2. 文题:力求简明,且能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 个汉字。
3. 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依次排列,在投稿后不应再做更动。在论文题目下方列出全部作者姓名,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1字空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l,2,3,……,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英文)或之后(中文)加注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一个作者属于多个单位的,应对各个单位分别编号,并将序号全部加注在其右上角;单位署名排列先后次序应以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大小为序;作者的多个单位中,若一级单位相同,二级单位不同的话,也应视为两个单位,分别编号;每个工作单位连排,中间以分号隔开;工作单位应标明全称并具体到二级单位、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如全部作者均为同一单位、同一科室不需标注阿拉伯数字。
4. 摘要:论著性文章需附中、英文摘要,均为500字(词)以上。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列出主要数据)、结论4个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文中所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其后加列国名。
5. 关键词:论著需分别在中、英文摘要后标引3~5个中、英文关键词。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无相应的词,可按下列方法处理:(1)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3)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 表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关键词之间用“;”分隔,每个英文关键词首字母大写。
6. 医学名词和药物名称: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尚未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所编《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7. 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列出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
8. 计量单位:执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一书。首次出现不常用法定计量单位时在括号内注明与旧制单位的换算关系。 9.图片:每3张图单独占1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张图片均应有必要的图题及说明性文字置于图的下方,并在注释中标明图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 图中箭头标注应有文字说明。大体标本图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特殊染色方法和高、中、低倍数。图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采用JP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像素/英寸,并应经过剪切后充分显示关键部分。说明文字应简短,不应超过50个字,所有的图在文中相应部分应提及。
10. 动态图像: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文中应标记为“动态图×”,每个文件名均应与文中的名称相符,如“动态图×”。视频资料要求图像和声音清晰稳定,剪接顺畅,保持可能获得的最高清晰度模式,视频文件采用AVI 格式。
11. 参考文献:按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于右上角标出。不要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外文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题名项后均须标注文献类型及著录起止页。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举例:
[1] 鲁东, 储森林, 朱义江, 等. 胆道大出血的介入诊疗临床价值[J/OL].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1, 9(1): 31-35.
[2] 周永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M]. 3 版.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808-810, 824-825.
[3] Lee SH, Hong SG, Lee KY, et al. Delayed severe hemobilia after endoscopic biliary plastic stent insertion[J]. Clin Endosc, 2016, 49(3): 30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