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学杂志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学位论文“研究背景”写作要点(本硕博通用)

时间:2024-07-18 09:59:00

临近毕业季,许多在读硕士和博士都正忙于撰写学位论文,而绪论部分的“研究缘起”是首要攻克的一环。然而,不少人对此感到困惑,仅仅堆砌一些国家政策等背景性信息,这显然是不够的。一个严谨规范的“研究缘起”不仅能够清晰地阐述研究的背景和动机,还能为后续的论文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严谨规范地撰写“研究缘起”呢?以下将详细介绍三个关键写作要点。


一、分条分段,并使用小标题


学位论文篇幅冗长,通常在三至五万字之间,长篇大论在所难免。但在撰写“研究缘起”时,应避免一味冗长,而应分条分段,并拟制小标题。这种写作方式有助于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使读者能够更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论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对比不同论文的实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分段分条并使用小标题的论文在易读性上更胜一筹。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导师或评审专家,面对一名学生洋洋洒洒数千字却未分段的“研究缘起”,你是否会感到头疼?为了对学生的论文负责,你不得不逐字逐句审读,以判断其实际表达了几个方面的意思,以及为何要进行这样的研究。这无疑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因此,我们应提前预判导师或评审专家的工作场景,在“研究缘起”环节将自己要表达的几层意思分条分段进行论述,并提供相应的小标题。这样,他们便能迅速理解我们的写作意图,直接在我们已有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二、确保不同条目之间有区分度


在“研究缘起”中,仅仅分条分段并使用小标题是不够的,还需要确保不同条目之间有足够的区分度。这意味着每条内容都应有其独特的焦点和论述角度,避免内容重叠或交叉。为了确保区分度,我们可以采用一个有效的写作模板,即按照“国家有战略”“社会有需求”“研究有必要”等三个层面来分条撰写。


“国家有战略”指的是中央和有关部门提出的政策、颁布的文件以及对某问题的规划和指示,这些使得研究该问题变得十分迫切且符合时代潮流。不考虑国家战略而盲目撰写研究缘起,很容易写出过时或与国家战略相违背的内容。


“社会有需求”则是指全社会普遍存在的某问题,该问题影响着广大社会民众并具有公共性。因其公共性和广泛影响面,社会各界对解决该问题具有强烈而一致的需求。


“研究有必要”则是指学界针对某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分歧或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只要一个问题是真问题且未得到彻底回答或解决,那么就有必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这三项内容是具有递进逻辑的三个不同层面的表达。国家战略属于顶层设计,通常较为宏观并起着大方向指引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国家战略会落实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具体场域并表现为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这个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一旦出现,必然会引发学界的及时关注和持续研究。因此,这三者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写作关系。按照这三层逻辑去写“研究缘起”,不仅可以更好地区分不同条目,而且可以更好地呈现递进逻辑。


三、确保每条都体现从“背景”到“问题”的推导


“研究缘起”的写作目的是要告诉导师或评审专家自己的学位论文要研究什么以及为什么研究。这意味着“研究缘起”最终要落到自己的研究问题上,而不能只是罗列背景性信息。因此,作者需要在“研究缘起”的每一条中都强化从“背景”到“问题”的推导过程。


以“双减”政策为例,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政策。在撰写“研究缘起”时,作者不能仅介绍中央和教育部颁布了什么政策,还要围绕这些背景推导出自己的学位论文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基于“双减”的国家战略,可以推导出中小学生作业辅导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同样,在“社会有需求”层面,作者需要描述伴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和落实,很多校外辅导机构被关闭或整顿,学生的作业辅导很大程度上落到了家长和校内教师头上这一社会背景。但撰写时不能止步于此,还要继续推导,如家长辅导不了或没时间辅导作业,因此不认可“双减”政策,甚至希望校外辅导机构能像以往一样营业。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作业辅导问题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社会问题。


在“研究有必要”层面,作者需要描述学界很多作者都在研究“双减”并产生了一些成果这一背景。但撰写时不能仅停留于此,还要继续推导,如上述研究有什么不足之处,有什么需要继续研究,最终推导出一个自己要研究的有关“双减”的具体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学位论文写作中,会有专门的小节用于写作“文献综述”。而“研究缘起”环节所写的“学界研究”与“文献综述”的一个区别就是:前者是把“学界研究”作为“解释自己为何研究某问题”的一个维度和方面,不需要把方方面面的相关研究都列出来;而后者除了要解释自己为何研究,还要借助系统的文献综述向导师或评审专家展示论文作者对研究现状的把握程度,因此要呈现方方面面的已有文献。


小结


上述学位论文“研究缘起”的三个写作要点,即分条分段并使用小标题、不同条目之间体现区分度和递进逻辑、每条都应体现从“背景”到“问题”的推导,三者之间也存在递进逻辑。


首先,“研究缘起”分条分段、使用小标题,这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目的是告诉导师或评审专家自己的“研究缘起”表达了好几方面的意思和含义,从多个方面阐述自己在研究什么以及为什么研究。但分条分段只是从形式上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多方面含义”的写作意愿,至于是不是真的实现了这样的效果,是不是真的让对方感受到了上述良好的愿望,还得看自己写的这几条内容是不是有区分度,各条是不是真的写了不同的内容。


最后,“研究缘起”的各条仅仅交代有区分的内容还不够,还应当确保这些不同的内容都落到了自己的学位论文实际要研究的问题上。即在介绍“背景”的基础上,一步步推导出自己要研究的那个问题。只有写到这种程度,才能说自己真的是从多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学位论文要研究什么以及为什么研究,从而体现“研究缘起”的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