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医疗文献综述的三大隐形陷阱
时间:2025-08-21 16:39:56
文献综述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石,其严谨性直接决定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人工智能与医疗诊断这一交叉领域,研究者往往因技术迭代速度过快、学科边界模糊而陷入文献综述的隐形陷阱。以下从文献陷阱、论证漏洞、查重风险三大维度,系统性剖析该领域文献整理的典型误区及应对策略。
一、文献陷阱:技术路径的“视觉盲区”
致命错误1:技术迭代与文献时效性脱节
人工智能在医疗影像分析中的算法模型更新周期已缩短至6-12个月,例如从CNN到Transformer架构的跃迁直接影响肺结节检测的准确率评估标准。若文献综述仅覆盖2020年前的经典模型,将导致技术发展脉络断裂。规避方案:建立动态文献追踪机制,利用Zotero等工具设置关键词(如“AI+医学影像+迁移学习”)自动抓取预印本平台(如arXiv)的最新成果。
致命错误2:跨学科视角缺失
医疗AI诊断涉及临床医学、数据科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显示,42%的文献综述未纳入医疗资源分配伦理的讨论,而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明确将此列为技术落地前提。解决方案:采用思维导图梳理“技术-临床-社会”三维框架,强制要求每个技术分支匹配至少1篇非计算机学科文献。
二、论证漏洞:数据链条的“断裂带”
致命错误3:市场数据与技术论证割裂
全球AI医学诊断市场23.2%的年复合增长率数据,若孤立呈现而忽视与具体技术(如CT影像分析精度提升)的关联论证,将削弱研究价值。改进方法:构建“技术突破-临床需求-市场响应”三角验证模型,例如阿里健康肺结节筛查系统的商业落地数据需与算法迭代文献同步引用。
致命错误4:技术局限性的选择性忽略
现有文献常夸大AI在MRI图像解析中的准确率,却回避标注数据质量对模型性能的制约。破解之道:采用“双链式对比法”——每项技术优势需匹配对应缺陷文献,如标注医生专业水平差异导致模型泛化能力下降的案例。
三、查重风险:引述方式的“高危雷区”
致命错误5:概念定义的模糊引用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不同文献中存在诊疗决策支持(CDSS)与自动化诊断系统的本质差异,混淆引用将引发学术争议。应对策略:建立术语库并标注出处,例如明确定义FDA认证的AI诊断器械与科研原型机的区分标准。
致命错误6:技术路线的表述雷同
在描述医学影像分析流程时,超70%的文献重复使用“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识别”的通用框架,忽视具体场景的技术特性。创新路径:采用“技术要素拆解法”,将通用流程拆分为医疗专属模块,如DICOM数据标准化处理、病灶形态学特征库构建等。
四、系统性防御:构建三维防护体系
防护维度1:时空矩阵管理法
按技术发展阶段(萌芽期/爆发期/成熟期)与空间分布(三甲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双重坐标轴组织文献,避免出现“时间胶囊”式综述。例如分析AI在基层医疗的渗透率时,需同步引用技术降维(如轻量化模型)与政策支持类文献。
防护维度2:证据强度分级制度
将文献证据分为三级:Ⅰ级(多中心临床试验)、Ⅱ级(单机构验证)、Ⅲ级(实验室研究)。当引用Ⅱ级证据论证技术普适性时,需注明“该结论在基层医疗机构场景下存疑”。
防护维度3:技术-伦理平衡框架
针对AI诊断的责任归属问题,建议采用“技术可行性(准确率)-临床可接受度(医生认知)-法律合规性(医疗法规)”三维评估模型。例如在引用AI辅助乳腺癌筛查文献时,需同步分析误诊案例中的责任认定机制。
在医疗AI这个“算法更新快于论文发表”的特殊领域,文献综述已从静态的背景陈述演变为动态的技术推演过程。研究者需建立“前瞻性文献管理”思维,将综述过程本身转化为技术趋势预测工具,方能在智能医疗的浪潮中锚定学术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