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学杂志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基因疗法改写罕见病治疗格局

时间:2025-08-20 15:50:56

在生物医药领域,基因疗法的突破性进展正持续改写罕见病治疗的格局。近日,多款基因疗法密集向美国FDA滚动递交上市申请(BLA),这种“分批提交、滚动审评”的模式可加速监管流程,为患者争取更早的救治机会。其中,Nanoscope Therapeutics针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P)开发的MCO-010疗法尤为引人注目——作为首款不限基因突变类型的视网膜疾病基因疗法,其临床数据显示疗效可持续近2年,若获批将填补全球视功能障碍治疗领域的空白。

基因疗法的“广谱性”突破

传统基因疗法通常针对特定基因突变,而RP涉及逾百种致病基因和上千种突变类型,患者往往因突变类型不明而无法获得治疗。MCO-010通过光敏基因递送技术,绕过对突变基因的直接修复,转而增强视网膜细胞的光敏感性,从而实现“一次治疗覆盖广泛人群”的目标。这种“基因类型无关”(gene-agnostic)的设计,被业内比喻为“无需钥匙就能打开多把锁的万能工具”。同期,Ultragenyx Pharmaceutical也滚动递交了治疗Ia型糖原贮积病(GSDIa)的AAV基因疗法DTX401,进一步拓展了代谢遗传病的治疗边界。

持久疗效的临床价值

MCO-010的II期试验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在24个月内仍保持显著视力改善,部分患者从仅能感知光线恢复到可识别字母或面部轮廓。这种持久性源于基因疗法“一次治疗、长期表达”的特性,如同“在体内安装了一个持续工作的生物工厂”。相比之下,传统疗法需频繁给药,而基因疗法可能实现“一劳永逸”,大幅降低患者长期医疗负担。

中国企业的追赶与创新

国际赛道火热之际,本土企业亦不甘落后。信念医药于2024年7月向中国NMPA提交了B型血友病基因疗法的上市申请,成为国产基因治疗首秀。该疗法通过AAV载体递送凝血因子IX基因,使患者年出血率降低90%以上,疗效同样可持续数年。国内外进展共同印证:基因疗法正从“概念验证”迈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监管与商业化的双重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基因疗法仍面临生产复杂性高、定价昂贵等难题。例如,RP疗法需通过玻璃体内注射精准递送基因载体,生产工艺误差需控制在纳米级别,堪比“在显微镜下组装精密仪器”。此外,超百万美元的定价策略如何与医保体系平衡,将是企业后续面临的核心议题。行业通过合作分担风险——例如某新锐以超10亿美元协议开发双特异性分子,这类模式或为基因疗法提供参考。

未来几年,随着FDA和NMPA对多款基因疗法的审评结果陆续公布,罕见病治疗格局或将迎来系统性变革。从科学创新到患者可及性,这场“基因革命”仍需产业链上下游的持续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