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医疗职称评审的「应试困局」如何破?
时间:2025-08-12 17:34:12
在医疗行业的职称评审体系中,一种隐形的"应试教育"逻辑正悄然运作:医生如同备战高考的学生,被框定在统一的考核标准下,用论文数量、手术例数、门诊量等量化指标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制度虽为人才选拔提供了看似公平的尺度,却也像应试教育一样,逐渐暴露出评价维度单一化、人才发展同质化的深层矛盾。
标准化考卷下的临床能力失真
当江苏省卫健委将病案首页数据纳入高级职称评审核心指标时,这像极了高考大纲的修订——诊疗覆盖范围、单病种例数、次均费用等数据成为新的"标准答案"。某三甲医院心外科医生坦言:“现在做一台复杂心脏手术前,得先考虑病例能否纳入评审要求的病种目录。“这种异化现象与应试教育中"为分数而学习"如出一辙,原本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行为,可能被异化为满足评审条件的"答题技巧”。更值得警惕的是,就像高考难以测量学生的创造力,当前评审体系中的临床能力指标,实际上只能反映医生工作的"广度"而非"深度”。统计显示,我国三级医院医生年均管理住院患者超300人次,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在评审材料中占比不足15%。
科研论文的分数通胀危机
在职称评审的"科目权重"分配中,科研论文始终占据着"主科"地位。某省属医院统计显示,晋升主任医师者人均发表SCI论文5.2篇,是十年前的三倍,这种"论文军备竞赛"直接对应着教育领域的"分数通胀"。就像高考状元未必成为行业领袖,发表顶刊论文的医生也可能不擅临床。上海胸科医院收治的复杂纵隔肿瘤患者中,由"工匠型"医生主刀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科研型医生低42%,但这些擅长"临床答题"的医生却常因论文数量不足在评审中折戟。评审制度无形中构建了"科研分数"与职业发展的强关联,迫使医生将有限精力分散到远离临床的实验室,恰如高中生为应试放弃兴趣特长。
个性化发展的制度性压抑
现行评审体系像一套标准化的"高考录取系统",要求所有医生在医、教、研三个"科目"上均衡发展。上海某教学医院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晋升失败的医生中,68%是因"教学课时未达标",尽管其中多数人在临床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这种"偏科淘汰"机制导致医疗界出现人才结构失衡:能完成高难度肺移植的专家可能因缺少继续教育学时失去晋升资格,而同时满足各项指标的"全能型"医生又往往缺乏专业特色。正如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大师,当前的评审制度也正在消磨医疗界的"专科工匠"——那些在特定领域达到极致却不符合综合评分标准的特殊人才。
破题思路:从标准答案到多维评价
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多元录取"理念,或许能为医疗评审提供镜鉴。上海胸科医院试点的"工匠型"职称通道,相当于医疗界的"特长生选拔",将高难度手术数量、临床创新、患者满意度等作为核心指标,使擅长"临床实践科目"的医生获得专属发展路径。江苏省将病案首页数据纳入评审的创新实践,则类似于"过程性评价",通过持续追踪真实诊疗行为取代"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更根本的变革在于建立"分类命题"机制:对临床型医生侧重诊疗质量指标,对科研型医生强化学术创新要求,如同高考改革中的科目选考制度,让医生能根据专长选择"考试科目组合"。
当医疗评审制度摆脱"应试思维"的束缚,医生群体才能从"答题者"回归"治病者"的本位。毕竟,患者的康复笑容不该被换算成评分表上的数字,而医学人才的多样性,理应比标准化考试造就的"满分医生"更值得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