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全球医药投融资变革:中国药企崛起
时间:2025-07-29 14:09:26
2025年6月,全球医药投融资市场迎来了一场结构性变革的风暴。跨国交易规模同比暴增550%,这一数字如同沉寂多年的火山突然喷发,瞬间改写了行业格局。而在这场资本洪流中,中国医药企业的表现尤为亮眼,授权许可(License-in/out)交易呈现井喷态势,成为推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跨国交易:550%增长背后的驱动力
全球医药产业链的重构正在加速。一方面,欧美大型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压力,亟需通过外部合作填补管线空缺;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得到国际认可,双向需求催生了交易量级的跃升。以近期某跨国巨头与上海生物技术公司达成的20亿美元License-out协议为例,这类交易已从零星案例发展为规模性现象,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从"跟跑者"向"技术输出者"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并非孤立事件。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服务贸易增长达9%,其中医药技术授权作为高附加值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显著增量。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当一家头部企业成功完成跨境技术转让,便会带动整个生态圈的连锁反应。
授权许可:中国药企的"双循环"战略
License-in(引进授权)与License-out(对外授权)正在成为中国药企参与全球化的标准动作。据摩熵咨询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药企发起的跨境License-in交易数量同比增长210%,而License-out交易金额更是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流动,类似于金融领域的CIPS系统——通过建立多边互联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具体到操作层面,中国企业的策略呈现鲜明特征:
差异化定位:聚焦肿瘤、自免疾病等国际竞争激烈领域,以临床数据优势换取合作筹码
风险共担:采用里程碑付款模式,将前期成本压力转化为长期收益分成
生态构建:如某龙头药企同时开展5项License-in补充管线,又通过3项License-out分摊研发成本,形成动态平衡
资本流动的新枢纽:亚洲市场的崛起
交易版图的演变揭示出更深层趋势。马来西亚PayNet系统与中国支付网络的互联,为区域医药交易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想象一下,当马来西亚投资者通过手机App即时完成对中国创新药项目的注资时,这种金融毛细血管的畅通,正是550%增长得以实现的底层支撑。与此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暴涨320%的宏观背景,则为大额医药跨国结算提供了货币便利性。
未来的不确定性挑战
尽管数据耀眼,潜在风险仍需警惕。全球贸易增速预计从Q1的1.5%升至Q2的2%,但整体仍处低位,反映宏观经济对资本流动的制约。此外,授权许可交易的高热度可能导致估值泡沫,某基因治疗项目授权金较同类技术溢价40%的案例已引发市场讨论。这提醒参与者:在拥抱增长的同时,需建立更科学的估值体系。
这场洗牌远未结束。当中国药企的实验室成果通过授权许可转化为全球疗法,当跨国药厂的资本通过新机制流入亚洲创新土壤,医药投融资正在书写全新的游戏规则。其最终影响,或许不亚于当年美元体系面临的挑战——只是这次,变革的震中在实验室而非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