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学杂志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三类药物忌热水服用

时间:2025-07-21 11:04:45

在医疗健康领域,正确的用药方式往往被忽视,尤其是服药时的水温选择。许多患者习惯用热水送服药物,认为这样能促进吸收或缓解不适,但某些药物遇高温后有效成分会迅速降解,轻则降低疗效,重则完全失效。以下是三类典型需避免热水服用的药物及其科学原理。

阿司匹林:水温过高加速分解,刺激风险增加

阿司匹林片剂若用热水送服,可能加剧药物在胃部的分解速度,不仅降低水杨酸的有效浓度,还会因快速溶解释放刺激胃肠道黏膜。研究指出,饭前用温水送服可减少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快速进入肠道吸收;若空腹服用出现胃部不适,建议与食物同服而非依赖热水缓解。而阿司匹林泡腾片对水温要求更严格,需用40℃左右温水溶解,水量控制在100ml,待完全溶解且气泡消失后轻摇3秒再服用——高温会导致泡腾剂反应过激,有效成分提前损耗。

维生素C:高温如同“氧化杀手”,营养瞬间流失

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40℃以上水温会像“拆解机器”般破坏其分子结构。实验显示,60℃以上热水冲泡可使维生素C的氧化速率提升数倍,药片中的活性成分在几分钟内降解过半。正确方法是用40℃以下温水溶解,既能保证充分溶解,又能避免营养流失。需注意,即使冷水溶解较慢,也不会影响最终吸收效果,因此对水温的精准控制比快速溶解更重要。

益生菌:热水是“菌群坟墓”,活性全军覆没

益生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活性微生物的数量,而热水(超过40℃)会直接烫死这些脆弱的有益菌。例如益生菌粉需用温水冲服,冷水可能导致菌体休眠而活性降低,热水则直接致死,使整包药剂沦为无效粉末。部分益生菌饮料虽可凉水冲服,但需警惕添加糖分对肠道环境的干扰。临床建议,服用益生菌前应仔细阅读剂型说明:液态制剂通常耐受低温,而冻干粉剂对水温更为敏感。

通用原则:温水如同“药物保护伞”

综合这三类药物特性,温水(30-40℃)是最安全的服药选择。其温度接近人体内环境,既能避免高温破坏,又可防止低温导致吸收延迟。对于特殊剂型(如泡腾片、冻干粉),还需结合震荡速度、溶解时间等操作细节。记住,当说明书未明确水温时,默认选择温水——这比盲目依赖“常识”更科学。

日常用药中,类似需避热的药物还包括酶类制剂(如胰酶)、某些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颗粒)等。若患者无法准确判断,可遵循一条简单规则:所有含生物活性成分(维生素、菌类、蛋白质)的药物,优先选择低温或常温服用。健康无小事,细节决定药效,一杯水的温度可能就是康复之路的关键分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