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90后医生的职称评审困境
时间:2025-07-04 17:35:31
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90后医生们正经历着与前辈截然不同的职业成长阵痛。当他们的听诊器还带着体温,职称评审的倒计时已在电子病历系统的角落里无声闪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新生代医生们既要扛起传统医疗体系的重量,又要在智能医疗的浪潮中保持平衡。
当量化指标成为悬顶之剑
“完成400个门诊单元才能申报副高"的政策要求,换算成具体数字意味着至少接诊6000名患者。对于刚结束规培的年轻医生而言,这相当于要在门诊、手术、夜班的三重奏中,每天保持4小时接诊15人的节奏持续数年。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的住院医师形容这种状态:“就像在跑步机上给马拉松选手测血糖,既要保证速度又不能摔跤”。国家卫健委的硬性指标与临床现实的碰撞,让许多年轻医生在职称起跑线上就感受到"被数据支配的恐惧”。
科研与临床的天平两端
与传统认知不同,90后医生面临的不仅是"临床做得好不如论文发得多"的困境。当70后前辈们还在讨论核心期刊时,新生代医生已被卷入SCI论文、国自然基金、专利转化的多维战场。某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数据显示,近三年申报者人均持有2.3项科研课题,这个数字是十年前的3倍。而更隐蔽的压力在于,智能诊疗系统的普及让临床经验的价值被重新评估——会操作AI辅助诊断的年轻医生,可能反因传统诊疗技术不扎实在评审中失分,这种"技术代沟"在职称面试时尤为明显。
玻璃天花板上的新裂痕
代际差异带来的认知鸿沟,在评审标准中形成特殊屏障。老一辈专家看重"望触叩听"的基本功,年轻医生则擅长用大数据模型分析病例。某次职称答辩现场就出现过戏剧性场面:评审专家反复追问某种罕见病的叩诊特征,而年轻答辩人却展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鉴别诊断系统——双方都在自己的专业语境里正确,却像两个星系的文明在进行无效对话。这种价值判断的冲突,使得90后医生常陷入"既要保留创新锐气又要迎合传统标准"的悖论。
时间管理的微观战争
在江苏省最新发布的职称评审通知中,明确要求申报材料需包含"继续教育90学时证明"。这对于每天工作12小时的住院医师而言,相当于要从睡眠时间里再榨出半个暑假。有位神经外科医生这样规划时间:晨会前1小时看文献,午休30分钟整理病例数据,甚至将手术间隙的洗手时间用来听学术音频。这种"碎片化生存"状态催生出新型时间管理策略——有人用项目管理软件甘特图安排科研进度,也有人把动物实验安排在情人节夜班后。
破局者的工具箱
面对多维压力,脱颖而出的年轻医生正在构建特色应对体系。在科研方面,有人组建跨院际"论文互助小组",将临床数据转化为科研素材;在临床积累上,智能手环提醒门诊节奏、电子病历模板库等数字化工具成为新晋医生的"外接大脑";而更多聪明人开始寻求"双导师制"——既跟随临床大牛学习传统技艺,又向青年学者请教科研方法论。某医疗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透露:“那些能主动将AR技术应用于教学查房的年轻人,往往在评审时能同时打动传统派和创新派评委”。
心理弹性的构建法则
当某次职称评审失利后,有位90后麻醉医生在社交媒体写下:“我们这代人注定要在质疑中完成传承”。这种清醒认知反而成为心理防护盾。心理学研究表明,将压力源拆解为"可控部分"与"系统局限"能有效缓解焦虑——就像区分手术中的无菌区域和污染区域。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开始进行"压力接种训练":通过模拟答辩、预评审等场景化练习,将评审压力控制在可承受阈值内。
在这场贯穿职业生涯的耐力赛中,90后医生们逐渐领悟到:职称评审既是枷锁也是阶梯。当他们在凌晨三点的值班室敲完最后一份申报材料,窗外的晨光与电子病历系统的保存提示音同时亮起——这或许就是新生代医生特有的成长仪式: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重新定义医者的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