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荔枝低血糖之谜与安全食用法则
时间:2025-06-27 14:42:07
荔枝的甜味常让人误以为它是“升糖利器”,但现实中却有人因过量食用出现头晕、出汗甚至昏厥的低血糖反应。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果糖代谢的独特机制与人体激素的复杂博弈。
甜蜜陷阱:荔枝的糖分构成暗藏玄机
剥开一颗荔枝,晶莹剔透的果肉中葡萄糖含量高达66%,同时含有大量果糖和少量蔗糖。这些糖类进入人体后分道扬镳:葡萄糖可直接被吸收进入血液,而果糖则需要经过肝脏转化。当短时间内摄入过量荔枝(如一次食用15-20颗),相当于向血液中注入约20克葡萄糖,如同突然向发动机注入过量燃油,迫使胰腺紧急分泌大量胰岛素来应对血糖峰值。
血糖过山车:从飙升到骤降的双重危机
胰岛素分泌高峰后约1小时,会引发戏剧性转折。荔枝中的果糖在肝脏代谢时产生两个关键影响:一是消耗大量ATP(细胞能量货币),导致肝脏“能量透支”;二是刺激胰岛素持续过量分泌。这就像财务系统同时遭遇大额提现和错误扣款,当血糖储备被过度消耗,就会出现餐后2-3小时血糖值跌破3.9mmol/L的危险状况。此时交感神经会拉响警报,通过出汗、心悸等症状发出求救信号。
高危组合:这些吃法让风险倍增
空腹状态下食用荔枝相当于在血糖“基础账户”余额不足时进行大额支出,此时肝脏糖原储备本就薄弱,更易引发严重低血糖。若同时搭配高GI主食(如白粥、馒头),胰岛素分泌的“雪崩效应”会进一步放大。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肝脏代谢果糖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3,这解释了为何印度穆扎法尔布尔地区曾出现儿童“荔枝病”集中爆发的案例。
安全享用荔枝的三大黄金法则
1.量效平衡原则:健康成人每日建议食用不超过10颗(约200g),相当于4颗方糖的糖分总量。可采用“色彩搭配法”,将荔枝与红色小番茄交替食用,延缓糖分吸收。
2.时间窗口选择:最佳食用时段为两餐之间,避免与正餐中的碳水化合物“叠buff”。运动后补充时,建议搭配10g坚果提供缓释能量。
3.风险人群预警:糖尿病患者需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孕妇食用前建议搭配无糖酸奶。若出现视物模糊、手指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补充15g快升糖食品(如蜂蜜水)。
荔枝作为“南国佳果”,其丰富的维生素C含量(每100g含41mg)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关键在于掌握代谢规律。正如古人所言“一颗荔枝三把火”,现代解读应是“三颗荔枝一份慧”,智慧在于理解甜蜜与健康之间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