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多地严查执业药师挂证乱象
时间:2025-06-26 09:48:10
近日多地药品监管部门针对执业药师执业资格真实性开展专项核查,一张覆盖三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监督网正在收紧。执业资格这本"行业身份证"的真实性,正成为守护群众用药安全的关键防线。
挂证乱象的显微镜下
所谓挂证,即执业药师将资格证书违规注册在非实际工作单位的行为,如同将个人身份证借予他人使用。此次专项行动中,北京某连锁药房曝出5名注册执业药师实际未参与日常处方审核工作,其考勤记录显示每月实际在岗时间不足8小时,相当于普通上班族半日工作量。上海徐汇区某社区药店更出现"一人双证"的离奇现象,同一执业资格证号竟同时在相距20公里的两家机构备案。
北京:数字背后的监管穿透力
首都药品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交叉比对发现异常线索,将医保结算系统、人员考勤记录、处方审核日志三个独立数据库进行碰撞分析。结果显示朝阳区某商业综合体周边500米范围内,6家不同品牌药店的处方审核记录均指向同一执业药师签名笔迹,这种近乎科幻的场景映射出现实监管漏洞。最终查实的28例违规行为中,涉及连锁企业总部质量管理体系缺陷的占67%,暴露出企业内控机制形同虚设。
上海:智慧监管的精准打击
黄浦江畔的智慧药监系统展现出惊人效率。通过AI视频分析系统捕捉到某药店连续三个月处方审核环节无真人操作,药品监管码追踪系统则显示该店销售的处方药流转路径存在异常。更值得关注的是查获的"证书租赁中介"产业链,这类灰色服务商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构建虚拟交易网络,其业务范围已渗透至长三角地区。查处的典型案例中,某执业药师年度违规获利金额达其正常薪资的2.3倍,相当于每月额外获取一部新款智能手机的价值。
广州:连锁反应的行业震动
羊城药品零售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某上市连锁企业因旗下12家门店存在挂证行为,股价单日跌幅达4.7%,市值蒸发约相当于其年度净利润的80%。监管部门创新实施的"执业药师人脸识别打卡系统"已在全市3800余家药店铺开,系统每天生成8万余条动态验证数据,构建起全天候的执业监督网络。值得玩味的是,专项整顿后全市执业药师真实在岗率提升至91%,处方药违规销售投诉量下降43%,数字变化折射出监管实效。
整治风暴中的行业新生
这场覆盖超一线城市的监管行动释放出明确信号:医药分开改革背景下,执业药师的专业价值正被重新定义。部分企业已开始调整用人策略,某外资药企将执业药师薪酬体系与专业服务量挂钩,建立"处方审核绩效模型",使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溢价幅度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8倍。行业协会同步推出的继续教育云平台,三个月内注册人数激增2.3万,相当于新建30个标准大学教室的承载量。
当监管利剑斩断灰色利益链,行业生态正在发生微妙转变。北京同仁堂某直营店试点"专家型药师"坐诊模式,单店慢性病用药指导服务量环比增长155%;上海第一医药推出"家庭用药档案"增值服务,签约客户复购率提升至76%;广州健民医药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直报系统,累计收集有效数据1.2万条,为临床研究提供珍贵素材。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当执业资格回归专业本质,医药服务的价值创造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