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学杂志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药店处方药违规销售调查

时间:2025-06-24 10:37:18

在湖南某地的连锁药房柜台前,市民王女士仅报出"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药名,店员便熟练地从玻璃柜中取出药品。当问及是否需要处方时,店员摆手表示:"小剂量预防心血管疾病不需要处方,我们系统里都有记录。"这番看似便捷的服务背后,却隐藏着处方药管理体系的重大漏洞。

处方制度的防火墙形同虚设

根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销售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这个规定如同医药分开管理的重要闸门。然而实地调查显示,湖南地区超过60%的药店存在"闸门失灵"现象。某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用"自动贩卖机"作喻:本该需要特定钥匙开启的药品柜,现在变成了投币即取的机器。阿司匹林这类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服用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副作用,医学指南明确要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灰色操作链的生存密码

暗访发现药店主要采取三种破解处方机制的方式:使用虚拟问诊平台生成电子处方、调用过期处方模板修改信息、直接跳过处方审核流程。某连锁药店区域经理透露,门店日均处方药销售额中,约45%来自"非正规渠道",相当于每天有上百张虚构处方在系统里流转。这种操作模式使得药店如同配备"万能钥匙",随时可以打开处方药销售的限制。

监管迷局中的猫鼠游戏

药品智能监测系统本应是悬在药店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现行系统存在24小时数据上传的缓冲期。稽查人员坦言,这就好比监控摄像头每天只工作8小时,给药店留出了数据篡改的时间窗口。2023年湖南省药品飞行检查中,26%的被查药店存在处方记录与销售记录时间不匹配的情况,这些异常数据就像断线的珍珠项链,难以还原完整的违规轨迹。

利益驱动下的安全阀松动

处方药通常具有更高毛利空间,以阿司匹林为例,其毛利率比普通感冒药高出20-30个百分点。某药店财务数据显示,放开处方限制可使心脑血管类药物销售额提升38%,相当于每月多创造15万元流水。这种经济诱因促使部分药店将风险管理抛诸脑后,就像拆除汽车安全气囊追求更宽敞的乘坐空间。

医疗体系蝴蝶效应正在显现

违规销售引发的连锁反应已初现端倪。长沙某医院消化内科近期接诊的药品不良反应案例中,32%涉及未按医嘱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患者将药店推荐的"预防性用药"当作保健品定期服用,这种认知偏差如同在身体里安装不定时炸弹。

电子处方推广的"长沙模式"或许提供了新思路。该市三医联动平台已实现医院处方实时流转至定点药店,系统设置了"处方药品-适应症-剂量"三重校验关卡,相当于给每盒流出的处方药装上GPS定位。试点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处方合格率从67%提升至92%,证明技术手段能够筑起新的防火墙。

在这场关乎公众健康的安全守卫战中,需要重新校准监管砝码的天平。除了将人脸识别、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注入监管链条,更重要的是构建医药协同的生态系统。当每个处方都拥有不可篡改的电子身份证,当每次购药都能追溯到完整的责任链条,药店才能真正从"药品超市"回归到"健康守门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