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学杂志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公立医院停诊背后的医改困局

时间:2025-06-23 14:25:34

当消毒水气味尚未散尽的走廊突然归于平静,当挂号窗口的电子屏定格在"暂停服务"的红字提醒,位于华东某省会城市的第七人民医院在周二清晨按下了暂停键。这个日均接诊量超过2000人次的三甲医院大门外,运送医疗物资的冷链车与排队取药的患者家属车流交织形成的特殊图景,此刻被警戒线与公告牌切割成两个时空。

财政压力击穿安全阀值

院方财务总监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过去五年间医院年均运营成本增长18.7%,而财政拨款增幅仅为6.2%。这种剪刀差在2023年达到临界点,当年药品耗材支出占比突破总成本58%,“就像一辆超载的卡车,轮胎已经出现鼓包却还要继续运输抗疫物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医院承担周边五区县120急救网络枢纽职能,每年为此产生的设备维护和人员成本超过3800万元,却未纳入专项财政预算。

运营模式遭遇结构性质疑

"公立医院既要完成公益性责任,又要应对绩效考核,这种双重定位正在制造系统性矛盾。"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坦言,医院实际开放床位使用率常年维持在92%以上,远超国家建议的85%安全线。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高端医疗设备日均使用时长不足4小时,相当于价值千万的磁共振设备每天有20小时处于待机状态。这种资源错配在疫情期间被放大——当普通门诊量下降30%时,重症监护单元却连续七个月满负荷运转。

政策衔接出现真空地带

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证实,该院停诊决策经过长达八个月的论证。引发争议的深层原因指向医改政策衔接的"玻璃门"现象:虽然国家层面提倡医疗资源下沉,但基层医疗机构采购大型设备仍需市级审批;尽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然而非营利性定位使医院难以进行市场化融资。这种制度性困境在建筑空间亦有直观体现——医院三期扩建工程的地基已浇筑完成两年,规划中的感染性疾病楼因资金缺口迟迟未能动工。

停诊决策引发行业震荡波

医疗行业分析师指出,此次停诊事件暴露了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三明治困局":上层政策设计强调公益性,中层管理考核侧重经济指标,底层临床服务承受双重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该院此前尝试的"医疗联合体"改革曾被视为样板工程,但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虹吸效应"——周边社区卫生机构年门诊量下降41%,而三甲医院普通门诊量反而上升19%。这种改革悖论让决策者面临两难选择:继续扩容可能加剧资源浪费,维持现状则难以满足就医需求。

重启时间表背后的制度创新

据知情人士透露,医院计划利用停诊期实施"外科手术式"改革:将日间手术中心整体移交区属医院运营,保留急危重症救治单元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这种"保基本、放特需"的调整方案,实则暗合国家卫健委最新提出的"梯度医疗资源配置"理念。更值得关注的是院方正在与保险机构磋商合作,拟对价值6700万元的低效医疗设备采取"融资租赁+绩效分成"模式,这种混合所有制探索可能为公立医院改革撕开新的突破口。

三十公里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工作站新安装的远程会诊系统指示灯开始闪烁。这场被迫按下暂停键的改革试验,或许正在孕育医疗体系深层变革的种子。从深圳港大医院的全员聘用制到杭州邵逸夫医院的PPP模式,中国医改的破冰之旅从未停歇,而每一次阵痛都可能是新生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