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科举与职称评审的历史镜鉴
时间:2025-06-20 16:19:50
选拔目的:皇权工具与专业认证的双重面相
科举制度初创于隋朝的核心动机并非单纯选拔人才,而是隋文帝为瓦解世家大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这一制度通过考试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本质上是以知识标准取代门阀血缘,形成“学而优则仕”的政治秩序。当代职称评审制度虽脱胎于专业能力认定需求,但其背后亦隐含行政化管理逻辑:通过标准化评价体系,既实现行业人才筛选,又强化组织机构对个体的控制权。二者在“权力集中”层面存在历史基因的相似性,但科举服务于封建皇权,职称评审则更多体现现代科层制的效率追求。
评价标准:从经义禁锢到量化指标的异化
科举制度以分科考试为特征,唐代设明经、进士等常科,宋代后逐渐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最终演变为八股取士的僵化模式。其标准看似客观,实则将知识局限于经学诠释,形成“以文衡才”的单向度评价。反观当代职称评审,虽以学术成果、工作业绩为量化指标,却衍生出“唯论文数量”“专利积分制”等新式枷锁。某高校教师为凑够核心期刊发文量,将完整研究拆分为三篇灌水论文的故事,恰似古代举子为应试将《论语》拆解成八股范文的现代翻版。这种标准异化揭示了两套制度共通的局限性:当评价体系脱离实际能力考察,工具理性便会压倒实质价值。
社会影响:流动通道与阶层固化的悖论
科举曾打破魏晋门阀政治,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但其后期录取率低至0.01%的极端竞争,反而加剧了底层知识分子陷入应试泥潭的困局。当下职称评审制度同样呈现双刃剑效应:青年教师为评教授职称熬夜申报课题的生存状态,与明清秀才皓首穷经考举人的历史图景形成跨时空呼应。更值得警惕的是,职称与科研资源、户籍福利的强关联性,正在制造新的“学术贵族”阶层——如同宋代科举中“榜下捉婿”的现代变形,催生出依托职称等级的新型社会分层。
制度改良:历史经验对现代改革的镜鉴
元明时期科举增设殿试环节,表面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恩荣仪式,实则为防止考官结党设计的制衡策略,这种顶层设计思维对改革职称评审中的“圈子文化”具有启示意义。清代科举因脱离实务遭诟病而增设策论考核,恰似近年工程、教育等领域推行“代表性成果替代论文”的改革尝试。历史证明,任何人才选拔制度若不能动态响应时代需求,终将沦为既得利益者的维护工具。当前部分地区试行的“职称自主评审权下放”,正是借鉴了唐代科举初期“地方贡举与中央考核结合”的灵活机制。
突围路径:重构人才评价的元逻辑
打破历史循环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评价制度的元逻辑。科举制度存续1300年的根本,在于其建立了知识标准与权力分配的合法化通道,而当代职称评审的深层矛盾,源于将专业能力评价与资源分配过度捆绑的体制惯性。或许可借鉴汉代察举制中的“特科”智慧,在常规职称体系外设立破格通道,让重大技术突破、社会服务贡献等非量化指标获得制度性认可。毕竟,当张衡的地动仪发明放在今日,或许会因为“未达到发明专利数量”而被拒于教授职称门外——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荒诞对照,正是制度反思的最佳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