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学杂志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2025版药典调整:19种中药13种生物制品退市

时间:2025-06-20 11:42:33

药典动态:科学标尺下的药品质量升级

202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将迎来新一轮调整,正式实施2025年版标准。此次修订中,19种中药与13种生物制品被移出目录,标志着我国药品监管体系在安全性、科学性和生态保护层面的又一次进阶。作为国家药品质量的“标尺”,《药典》的每一次修订都牵动着公众健康与产业发展的脉搏。

被删除的中药:传统与现代的取舍平衡

在本次调整中,中药领域淘汰的品种包括妇科通经丸、胡蜂酒、九圣散、抗栓再造丸、龟龄集等19种产品。以龟龄集为例,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名方因配方中含穿山甲成分而退出。穿山甲作为濒危野生动物,其使用不仅违反国际保护公约,也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相悖。类似案例的清理,如同为中药现代化进程“修剪枝叶”,既保留了传统医学精髓,又剔除了不符合当代伦理与法规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药品的退市并非完全否定其疗效,而是基于成分风险或生产工艺的局限性。例如,胡蜂酒等制剂因原料毒性控制难度大、质量标准难以统一而被评估为“风险高于获益”。这一决策过程,恰似用精密天平衡量每一味药材的利弊,确保公众用药的底线安全。

生物制品退市:技术迭代与安全升级的双重驱动

生物制品领域的调整同样引人注目,吸附百日咳白喉联合疫苗、冻干白喉抗毒素、冻干破伤风抗毒素等13种产品被移出目录。这类产品的淘汰,反映了疫苗与抗毒素技术的迭代升级。以破伤风抗毒素为例,传统冻干制剂因存在过敏风险高、保存条件严苛等问题,逐渐被更安全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取代。

这一变化可类比为“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老式马车虽曾发挥重要作用,但现代汽车在效率与安全性上显然更胜一筹。药典的修订正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生物制药行业向精准化、高效化迈进。

行业影响:阵痛与机遇并存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药典调整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契机。以通乳颗粒、通痹片等中成药为例,其退市可能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原料供应链,转向人工培育濒危物种或开发合成替代成分。这种转型如同“破茧成蝶”,短期内需承受成本压力,但长期将推动产业可持续化发展。

另一方面,生物制品的调整可能加速新型疫苗研发。例如,联合疫苗的优化不仅减少接种次数,还能降低不良反应风险,这与全球疫苗技术“多联多价”的趋势不谋而合。

未来展望:药典修订背后的监管哲学

此次药典修订传递出明确的监管信号:药品标准不再局限于疗效与质量,而是扩展至生态保护、伦理合规及技术先进性。例如,对含濒危成分中药的清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生物制品的更新则凸显“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审评逻辑。

可以预见,未来《药典》的调整将更频繁地与科技创新、社会价值观同步。正如一位行业专家所言:“药典不是一成不变的教科书,而是动态演进的科学指南。”这一过程,既是监管体系的自我革新,也是对公众健康承诺的持续兑现。

2025年版《中国药典》的实施,如同为药品领域按下“重置键”,既清理了历史包袱,也为未来划定了更高起跑线。在这场关乎生命质量的变革中,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交织,最终指向一个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医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