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学杂志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基层医生职称改革破局

时间:2025-06-18 17:13:21

基层医务人员作为医疗体系的“毛细血管”,其职业发展困境长期制约着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与人才稳定。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层面陆续出台的职称评审改革政策,正试图通过制度性突破破解这一难题。这些新政不仅重构了评价标准,更在编制、学科倾斜等方面释放出强烈信号,为基层医生开辟了一条更具可行性的职业晋升路径。

基层医生的职称困境:多重壁垒下的职业天花板

基层医生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传统职称评审体系与实际工作场景的脱节。一方面,论文、外语等“硬杠杠”成为难以逾越的门槛。许多基层医生受限于繁忙的临床工作与有限的科研资源,难以产出高质量论文,而人社部明确要求“不再将职称外语作为申报条件”,正是对这一痛点的直接回应。另一方面,编制身份造成的评价差异尤为突出。编外人员即便具备同等能力,也常因身份限制无法参与职称评审,导致职业发展受阻。这种结构性矛盾加剧了人才向大医院集中的“虹吸效应”,使得基层医疗机构陷入“能力弱-留人难-服务差”的恶性循环。

政策工具箱:从“破四唯”到“工龄换职称”的创新实践

新一轮改革通过三组关键政策杠杆撬动困局:

  1. 评价标准重构:吉林等地将工龄与职称直接挂钩,用“做多少事”替代“写多少论文”的考核逻辑。这种“临床工龄积分制”相当于为长期扎根基层的医生开通了“绿色通道”,使常见病诊疗经验这类“隐性知识”获得制度性认可。

  2. 全科医生专项激励:国家为全科医生设计了一套“加速晋升”机制。规范化培训合格者到基层工作可提前1年参评,本科以上学历者更可跳过初级直接考取中级职称。这种“跳级”政策如同为全科医生安装了职业发展“助推器”,显著缩短晋升周期。

  3. 身份壁垒破除:编制备案制试点让编外人员首次获得职称评审资格,使“合同工”也能通过职称提升实现待遇跃升。这相当于在体制内外之间架设了“职业立交桥”,从根本上改变了“同工不同酬”的痼疾。

新政落地:从纸面红利到实际获得感的距离

政策实施初期已显现出结构性变化。广东省在职称改革全面落地后,基层卫生人才评价更侧重“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本位”导向使基层医生的专业价值得到重新定义。而执业资格与职称的自动衔接机制(如执业医师资格视同医师职称),则大幅降低了职业资格认证的制度性成本。不过,部分地区的实践也暴露出新问题:工龄评价标准如何避免“熬资历”的消极倾向?全科医生专项政策如何与偏远地区实际需求精准匹配?这些都需要在动态调整中寻找平衡点。

长效破局:政策组合拳的协同效应

真正解决基层职称困境需要多维度的制度创新。一方面,需建立“区域差异化”评审体系,比如贫困县农村基层工作者满10年可直接获副高职称的政策,就是针对特殊地区的精准施策。另一方面,应强化职称与待遇的绑定效应,使职称晋升切实转化为收入增长、设备配置等资源倾斜。未来改革还可借鉴“临床成果替代论文”等柔性评价方式,让更多擅长实践操作的基层医生能凭借真实业绩脱颖而出。

这场始于职称评审的改革,实质是医疗人力资源配置的深度调整。当政策设计真正尊重基层医疗的服务特性时,制度红利必将转化为人才沉淀的磁力,最终实现“强基层”的医改目标。而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这些突破性政策或许将成为基层医疗人才生态重构的历史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