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免疫治疗新时代:PD-1/CTLA-4双抗崛起挑战K药霸主地位
时间:2025-06-10 16:53:01
近年来,免疫治疗领域风起云涌,PD-1抑制剂Keytruda(K药)凭借先发优势长期占据肿瘤治疗"霸主"地位。然而,随着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双抗)的崛起,这场单抗与双抗的"王座之争"正逐渐白热化。这类新型药物通过同时靶向两个免疫检查点,展现出颠覆现有治疗格局的潜力。
双抗的协同效应:1+1>2的免疫激活
与传统单抗相比,PD-1/CTLA-4双抗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双靶点协同作用。阿斯利康开发的MEDI5752在临床前研究中证实,这种设计能更有效地解除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相当于同时松开T细胞的"手刹"(PD-1)和"脚刹"(CTLA-4)。中国自主研发的卡度尼利单抗(开坦尼)作为全球首个上市的PD-1/CTLA-4双抗,其临床数据显示,双靶点阻断可使客观缓解率提升30%以上,部分难治性肿瘤甚至出现"超进展"逆转。这种协同效应在宫颈癌治疗中尤为显著,新获批的一线治疗方案将患者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42%,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单药治疗。
安全性突破:减毒不减效的精准调控
K药虽疗效显著,但CTLA-4单抗伊匹木单抗的严重毒性(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0%)长期制约联合疗法应用。双抗通过分子设计优化,实现了"减毒不减效"的突破。卡度尼利单抗的III期数据显示,其3级以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2%,远低于两种单抗联用的历史数据。这种优势源于双抗的单价结合特性——MEDI5752的结构使其对PD-1的结合亲和力是CTLA-4的10倍,这种"智能配比"既保证了疗效,又避免了过度免疫激活。
适应症拓展:从后线到一线的战略布局
目前K药已获批30余项适应症,但双抗正通过差异化布局加速追赶。卡度尼利单抗在两年内实现了从三线到一线宫颈癌治疗的跨越,最新适应症更覆盖了含铂化疗联合方案,这意味着它开始渗透K药的核心战场——一线治疗。更值得注意的是,双抗在K药折戟的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如KEYNOTE-991研究中,K药联合疗法未能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而双抗因其独特的肿瘤微环境调节能力,在前列腺癌动物模型中已显示出显著疗效。
商业化挑战:后来者的破局之道
尽管双抗前景广阔,但要撼动K药年销200亿美元的"商业帝国"仍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产能瓶颈,双抗生产工艺复杂度是单抗的3-5倍;其次是定价策略,目前卡度尼利单抗年治疗费用约20万元,与K药相当但缺乏明显价格优势;最后是临床医生用药习惯的转变需要真实世界数据支持。不过,随着安进等巨头投入K药生物类似药研发(如ABP 234进入III期临床),原研药价格体系可能松动,这将为双抗创造更有利的市场环境。
未来展望:从替代到共生的生态演变
行业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双抗有望占据免疫治疗市场的35%份额。但这种竞争更可能走向功能互补而非简单替代——对于PD-L1高表达患者,K药可能仍是首选;而对复杂微环境肿瘤或联合治疗需求者,双抗将成更优解。值得关注的是,阿斯利康等企业已着手开发下一代三特异性抗体,这场靶向治疗的技术竞赛才刚刚开始。正如青霉素时代转向靶向治疗的历史重演,双抗代表的组合疗法正开启肿瘤免疫治疗2.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