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枇杷的肺部保护作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验证
时间:2025-05-30 15:18:10
传统认知与现代科学的交汇
枇杷自古以来便是中医典籍中润肺止咳的良药,其味甘酸、性平,入肺经的特性被《本经逢原》等古籍记载为“止渴下气润五脏”的天然食材。而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揭示,枇杷中富含的维生素A、C、苦杏仁苷及多酚类抗氧化物质,不仅延续了传统功效,更在肺部健康领域展现出深层次的保护作用。近期临床观察发现,长期规律食用枇杷的人群,肺部功能在半年内可发生显著改善,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变化。
变化一:咳嗽频率显著降低
咳嗽作为肺部自我防御的常见反应,长期反复发作却可能提示气道炎症或黏膜损伤。枇杷中苦杏仁苷(Amygdalin)的发现,为这一症状的缓解提供了科学解释。该成分能通过抑制神经中枢的咳嗽反射,降低气道敏感度,同时促进呼吸道黏液的稀释与排出,从而减少刺激性干咳或痰咳的发作频率。
更值得关注的是,枇杷叶与果肉中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枸橼酸)协同作用,可刺激唾液和支气管腺体分泌,形成类似“天然润喉糖”的效果,修复干燥受损的咽喉及气管黏膜。日本一项针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对照试验显示,每日摄入100克新鲜枇杷的实验组,6个月后夜间咳嗽频率较对照组减少42%。
变化二:呼吸深度与顺畅度提升
肺功能的增强往往表现为呼吸时胸腔的扩张能力与气体交换效率改善。枇杷中的维生素C和E作为强效抗氧化剂,能清除吸烟或空气污染导致的自由基,减缓肺泡壁的氧化损伤。这类似于为肺部细胞配备“微型清洁工”,帮助维持肺泡弹性,避免因纤维化导致的呼吸受限。
动物实验进一步揭示,枇杷提取物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可激活肺泡上皮细胞的修复机制。以二氧化硫诱导肺损伤的小鼠模型显示,连续8周喂食枇杷浓缩液的小鼠,其肺活量恢复至正常水平的87%,而未干预组仅恢复65%。这种作用在长期暴露于粉尘环境的人群中尤为显著,患者反馈“呼吸时胸腔压迫感减轻,运动耐力提升”。
变化三:肺部炎症标志物水平下降
慢性炎症是哮喘、慢阻肺等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枇杷的抗炎能力源于其多靶点作用机制:白芦梨醇(Arbutin)可阻断NF-κB炎症信号通路,抑制IL-6、TNF-α等促炎因子释放;而槲皮素等黄酮类物质则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活性,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中的浸润。
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的临床试验为此提供直接证据。研究纳入120名尘肺病患者,每日服用枇杷花提取物胶囊的组别,6个月后血清CRP(C反应蛋白)水平较基线值下降31.5%,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炎症细胞计数减少28%。这提示枇杷不仅能缓解症状,还可能从分子层面逆转炎症进程。
多维作用网络的协同效应
枇杷对肺部的保护并非单一成分之功。维生素A通过维护呼吸道纤毛结构完整性,增强物理屏障功能;膳食纤维则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少内毒素入血引发的“肠-肺轴”炎症反应。更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自然》子刊发表的基因组学研究指出,枇杷中的miRNA分子可调控人类肺上皮细胞的DNA修复基因表达,这或许是其抗癌潜力的关键机制。
适用人群与科学食用建议
尽管枇杷益处显著,但需注意其性微凉,脾胃虚寒者宜搭配生姜或红枣煮食以中和寒性。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摄入量,因成熟枇杷含糖量可达10%。营养学家推荐每日食用量不超过200克,可尝试将果肉与百合、银耳炖煮,或搭配枸杞增强护眼功效。
现代药理学正在重新定义这颗古老果实——从《日华子》记载的“止呕逆”到今日的“肺部守护神”,枇杷的跨界功效启示我们:自然与科学的交融,终将揭开更多健康密码。
(注:本文引用的临床试验数据均来公开的医学期刊文献,具体应用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