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医生职称改革争议:放宽门槛是松绑还是放水?
时间:2025-05-29 09:45:13
医生职称放宽政策这事儿,最近在医疗圈里吵得比急诊室的监护仪还热闹。有人觉得这是给基层医生松绑的好机会,也有人担心会变成“放水养鱼”,反而把医疗质量给冲淡了。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场改革到底动了哪些奶酪。
反对派:放低门槛等于放水?
反对声最大的集中在“质量防线”上。现在医生的职称评定就像盖大楼,学历是地基,论文是钢筋,科研是混凝土。要是把地基标准从硕士降到本科,钢筋数量再打个折,这楼还能不能住人?有研究显示,三甲医院医生的论文产出是基层的8倍,但基层每天接诊量却是三甲医生的3倍——这种剪刀差,光靠放宽条件真能填平吗?
更现实的担忧来自教育资源分配。大城市三甲医院的规培生,跟着大牛做课题就像在学术自助餐厅吃饭,而乡镇医生可能连核心期刊数据库的账号都没有。这种先天差距,不是简单降低职称门槛就能抹平的,搞不好反而会让基层医生陷入“职称上去了,水平没跟上”的尴尬。
支持派:让治病能手不再当论文机器
支持者这边也有硬核案例。河南某县医院的心内科主任,二十年救了上千心梗患者,就因缺两篇SCI论文卡在副主任职称上。改革后允许用疑难病例集代替论文,这位“心电图活词典”去年终于评上正高。类似的情况在山东、甘肃的试点医院里,高级职称通过率提升了23%,但患者投诉率反而降了5个百分点。
更接地气的改变在评审权下放。浙江某民营骨科医院直接把手术直播纳入评审材料,主刀医生在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场判断,比纸质病历更有说服力。这种“手术刀说话”的评审方式,让34位临床高手跳过论文关卡拿到了高级职称。
政策工具箱里装了啥新家伙
这次改革可不是简单拆门槛,更像是给职称评定做了个“器官移植手术”。过渡期政策最妙——2025-2027年间,老医生可以选对自己有利的评审路径,就像给了张职称评审的“后悔药”。山东允许用市级劳模称号顶替学历要求,河南乡村医生能跨学科申报,这些弹性设计堪比职称版的“医保异地结算”。
评审标准也从“论文GDP”转向组合式考核。北京某三甲试点把医生的MDT多学科会诊表现折算成科研分,上海把带教住院医师的满意度调查纳入评审指标。更绝的是广东某医院,医生在抗疫期间接诊量直接按1.5倍系数计算,这些创新就像给职称评定装上了北斗导航,不再只看论文这个单一坐标。
现在的职称关卡到底多难闯
现行制度下,医生晋升就像在玩俄罗斯套娃游戏。主治医师要闯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职称英语、计算机模块、核心期刊论文、科研项目五道关卡,每个环节都可能卡住人。最要命的是时间成本——从住院医到主任医师平均需要17年,比培养个飞行员还长。
但现实往往更魔幻。有调查显示,42%的副主任医师表示“为了凑论文不得不减少门诊时间”,29%的医生承认买过论文代写服务。这种扭曲就像让外科医生放下手术刀去练绣花,技术再好也绣不出牡丹。
这场职称改革的风暴眼,其实在寻找医疗界的“不可能三角”——如何平衡医疗质量、医生成长和患者需求。放宽不是放松,转型不能转晕,或许正如老话说的,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当评审标准从纸面回归临床,从数量转向质量,这场改革才算是真正摸到了医改的任督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