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学杂志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同名药大不同?教你轻松辨别!

时间:2024-12-27 09:59:56

在药品市场上,我们常常发现一些药物名称相似,往往只有细微的差异,但药效却有显著差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并探讨如何在遇到“同名药”时做出明智的选择。

我们要明确的是,同名药品不同效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原材料、含量和纯度、制作工艺、剂型以及包装材料等都是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药品的最终效果。

以护肝片为例,这是市场上常见的一种药物。虽然名称相同,但不同品牌的产品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源于药材原料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方法等。不同的生产商使用的药材原料不会完全相同,因此虽然是同样的组方,但药效会有差异。此外,先进的生产工艺能够保障药物的纯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而这也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对众多的“同名药”,我们应该如何辨别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关注药物成分和含量:购买药品时,首先要查看药物的成分和含量。确保自己了解所购药品的具体成分和剂量,以便判断其是否符合自己的用药需求。

了解生产厂家和品牌声誉:选择知名品牌和信誉良好的生产厂家可以降低购到劣质药品的风险。同时,了解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和质量管控情况也有助于判断药品的质量。

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在购买和使用“同名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意见。他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给出更具体的用药建议。

注意药品的包装和标识:正规渠道购买的药品通常都有完整的包装和清晰的标识。注意检查药品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标识是否清晰可读,以确保药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在遇到“同名药”时,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并采取一些措施来辨别真伪和优劣。通过关注药物成分和含量、了解生产厂家和品牌声誉、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以及注意药品的包装和标识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明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药品并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应用于药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例如,拉曼光谱仪(Raman)技术就可以对药品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分析。这种技术采用共焦光路设计以获得更高分辨率,可对样品表面进行微米级的微区检测,并可用于显微影像测量。未来,这种技术有望在药品质量检测和控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中药和西药的选择也是许多人关心的话题。一般来说,中药通常采用多种草药配成,与西药相比更加温和。其治疗疾病的方法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而是注重人体整体健康。然而,中药治疗疾病的时效较长,且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因此,在选择使用中药还是西药时,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权衡。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使用哪种药品,我们都应遵循医嘱并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进行使用。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对待市场上的各种药品信息和广告宣传避免盲目跟风或听信谣言而损害自己的健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