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学杂志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雀斑

时间:2024-12-10 17:28:46

雀斑,病名。系指发于颜面等处散在黑褐色斑点。见《外科正宗》卷四。俗称雀子斑。其病因多因火郁孙络血分或肺经风热所致。可用玉容散水调搽患处或以白茯苓末调敷之。雀斑是一种浅褐色小斑点,针尖至米粒大小,常出现于前额、鼻梁和脸颊等处,偶尔也会出现于颈部、肩部、手背等处。除有碍美容以外,并无任何主观感觉或其它影响。对雀斑的评价不同,有些人认为雀斑影响美观,有些人则认为雀斑可以使女孩显得活泼可爱,并使成年女性显得亲切、自然。欧美国家常把雀斑看成女性美的一个标志。

系指发于颜面等处散在黑褐色斑点。见《外科正宗》卷四。俗称雀子斑。其病因多因火郁

孙络血分或肺经风热所致。可用玉容散水调搽患处或以白茯苓末调敷之。

很多人知道雀斑,但不知道为什么叫雀斑?是不是跟麻雀有关系呢? 是的,名字的确是跟麻雀有关系。准确的说是跟麻雀的卵有关系。见过麻雀蛋的人就应该知道为什么脸上的斑叫雀斑了。 准确点来说是:雀斑俗称“雀子”,其由来“面部状若芝麻散在,如雀卵之色”,故称为雀斑。民间的叫法又有很多,"蝇子屎" (河南)、"土斑" 、"蚕沙"(山西)、蒙脸沙(安徽北部)、虼蚤斑(苏浙地区)不等。

[皮肤损害特征](表现特征)

色素斑呈点状或圆形、卵圆形,或呈各种不规则的形态;分布在颜面部,尤其是鼻与两颊周围最为常见,大小如同针尖至米粒大,直径一般在2毫米以下,呈淡褐色至深褐色不等;分布数量少者几十个,多者成百,多数呈密集分布,但互不融合,孤立的布散在面部周围,严重者也可见于手背、颈、耳前后、耳腔、肩臂等躯体暴露的部位。多数呈对称性。

1、 一般始发于5到10岁左右的儿童,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也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少女,到成年后(20岁以后)多数色斑呈静止状态、停止发展。

2、 雀斑颜色的轻重,斑点数字的多少是随遗传程度,光照强度,年龄大小,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职业与工作环境不同,甚至与心情不同睡眠是否充足有一定关系。但这些关系中,主要与雀斑的遗传基因密切相关的。

生斑原因:雀斑多由肺经风热,遗传所致。增加皮肤黑色素细胞中的酪肝酸梅活性,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生成大量黑色素,便形成了雀斑。而一些好消除的祛斑是因为一些局部组织表皮浅层被氧化,而产生了黄褐色的斑点。而这种表层的肌肤问题一般是比较容易除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