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肺吸虫病
时间:2024-12-06 16:25:34
肺吸虫病(paragonimiasis)主要是肺吸虫虫体(童虫及成虫)在人体内穿行或寄居所引起的疾病,病变以在器官或组织内形成互相沟通的多房性小囊肿为特点。近年来对肺吸虫的研究获得较大的进展,发现了许多新亚种。在我国除东北和浙江老疫区外,还发现安徽、江苏以及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及河南等省的新流行区。前者以卫氏肺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感染为主;后者以斯氏肺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感染为主。亚洲各国如朝鲜、日本及菲律宾等也有本病流行。
病因及感染途径
肺吸虫各虫种的生活史及其与宿主的关系基本相同。成虫主要寄生在人及其他哺乳动物如猫、犬、猪、虎、豹等的肺内,也可寄生于肺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卫氏肺吸虫虫体大小约为9×5×3mm,呈扁平卵圆形,具有较强的收缩运动能力。虫卵主要随痰咳出,以后在水内孵化成毛蚴。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内经过胞蚴、雷蚴等发育阶段最后成为尾蚴。尾蚴进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石蟹或蝲蛄的体内发育成为囊蚴。人若进食含有此种囊蚴的生的或未煮熟的石蟹或蝲蛄时,囊蚴随之进入消化道,经消化液作用脱囊成为童虫。童虫的活动能力很强,加上所分泌的酶的作用,可穿过肠壁到腹腔浆膜表面匍匐游行,其中多数童虫沿肝表面向上移行,直接贯穿膈而达胸腔,进而侵入肺内并发育为成虫。少数童虫停留于腹腔内,继续发育,并穿入肝脏浅层或大网膜成为成虫。偶尔可沿纵隔内大血管根部及颈内动脉周围软组织向上移行,经破裂孔而侵入颅中凹,再经颞叶、枕叶的底部侵入脑组织。虫体侵入器官或组织后除引起该处病变外,还可以继续穿行到其他部位,引起病变。一般从囊蚴进入体内到在肺内成熟产卵,约需2~3个月。在虫在宿主体内一般可活5~6年。
病变
肺吸虫的致病作用,主要由虫体(童虫及成虫)引起。虫体在组织内游走或定居,对局部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虫体代谢产物等抗原物质会导致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由于肺吸虫卵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毛蚴,不分泌可溶性抗原,因此与血吸虫卵所致的病变不同,仅引起异物肉芽肿反应。
基本病变
(1)浆膜炎:虫体在体腔内移行和寄生时,在早期引起纤维素性或浆液纤维素性腹膜炎或胸膜炎,渗出液内可找到虫卵,具有临床诊断价值。日久后可因纤维化引起腹腔内器官间粘连、胸膜粘连甚至胸腔闭锁。
(2)组织破坏及窦道形成:虫体在组织中穿行时引起坏死及出血,形成迂迴的窟穴状病灶或窦道,其中可见虫卵,周围有轻度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以后可发展为纤维化。
在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的基础上,有坏死腔穴和窦道形成,虫体已移行他处
(3)虫囊肿形成:童虫或成虫在器官内定居时,最初引起组织坏死及出血,继而引起强烈的炎性反应,其中除嗜酸性粒细胞外,还有多量中性粒细胞而形成脓肿。随后脓肿周围有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包绕,形成囊肿。囊内可含有虫体、虫卵及Charcot-Leyden结晶,囊内容物为棕色粘稠液体。进入囊壁内和周围组织的虫卵,可形成异物肉芽肿。由于虫体有游走习性,故可离开原囊肿,在其附近继续破坏组织,形成新囊肿。囊肿间常以窦道互相沟通,形成多房性囊肿。囊肿内成虫如迁移或死亡、溶解后,囊内容物可被逐渐吸收,囊肿为肉芽组织所充填,最后形成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