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学杂志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白疕

时间:2024-12-06 16:02:35

概述

白疕(white crust;psoriasis)为病名。见《外科大成》卷四。又名蛇虱、疕风、松皮癣。是指以皮损状如松皮,形如疹疥,搔起白皮为主要表现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疾病。因风寒或风热郁于肌肤,营卫失调;或营血不足,运行不畅,瘀于肌表,致使肌肤失养而成此病。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春冬季易发或加重,夏秋季多缓解,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3%。

《外科大成》:“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疕,俗称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

《外科证治全书》:“白疕,一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拆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因岁金大过,至秋深燥金用事,易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

白疕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

白疕的病因病机

白疕因风寒或风热郁于肌肤,营卫失调;或营血不足,运行不畅,瘀于肌表,致使肌肤失养而成此病。

白疕总因营血亏损,化燥生风,肌肤失养所致。初起多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而发;或兼湿热蕴积,外不能宣泄,内不能利导,阻于肌表而发。病久则气血耗伤,血虚风燥,肌肤失养,病情更为显露: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成;或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冲任失调,更使营血亏损。

西医对白疕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发病与遗传、感染、代谢、内分泌、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白疕的症状

白疕多发于四肢伸侧,次为头皮及躯干,常对称发生。初起皮肤上出现边缘明显,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形如疹疥,逐渐扩大成片,上覆多层银白色皮屑。刮去表面皮屑则现红光皮面,再刮即可见筛状如露水珠样出血点。呈不同程度瘙痒。病程长,易反复发作。

白疕的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白疕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和红皮型4种类型。

寻常型

寻常型临床最多见,发病较急,皮损初起为红斑、丘疹,逐渐扩大融合成片,边缘清楚,上覆以多层银白色糠秕状鳞屑,轻轻刮去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发亮的薄膜,称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可见小出血点,称为点状出血现象,为本病特征性皮损,在进行期皮肤外伤或注射针孔处常出现相同损害,称为同形反应;皮损发生在皱折部位则易造成浸渍、皲裂。皮损可累及全身,但以头皮、躯干、四肢伸侧多见。初发病多在青壮年,多数患者冬重夏轻,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按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三期:

(一)进行期皮损色红,不断有新的皮损出现,原有皮损逐渐扩大,炎症浸润明显,鳞屑增厚,瘙痒较剧,易产生同形反应。

(二)静止期皮损稳定,无新的皮损出现,旧的皮损经久不退。

(三)恢复期皮损减少,变平,逐渐消退,留有色素沉着或色素沉着斑。

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为显著角化不全,可见脓肿,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深入真皮。真皮乳头呈杵状向表皮内上伸。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脓疱型

脓疱型临床少见,可继发于寻常型,亦可为原发性。临床上可分为泛发性和掌跖脓疱型两种:

(一)泛发性脓疱型皮损特点为在红斑上出现群集性浅表的无菌性脓疱,脓疱如粟粒,可融合成脓湖。皮损可泛发躯干及四肢,口腔粘膜亦可受累,常见沟纹舌。可伴高热、关节肿痛等全身症状。病情好转后可出现典型白疙的皮损,病程长达数月或更久,常易复发,预后较差。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可有低蛋白血症及低钙血症。

(二)掌跖脓疱型皮损好发于掌跖部,皮损为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多数粟粒大小的脓疱,1—2周后自行干涸,形成黄色屑痂或小鳞屑,以后又在鳞屑下出现小脓疱,反复发作,逐渐向周围扩展。一般情况良好。

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内海绵状脓疱,疱内多数嗜中性粒细胞,脓疱多位于棘细胞上层。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关节炎型

关节炎型除有红斑、鳞屑外,还伴有关节炎的表现,以侵犯远端指趾关节为主,常不对称,亦可侵犯大关节和脊柱。受累关节红肿、疼痛,重者可有关节腔积液、强直、关节畸形。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增快,X线检查见有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骨关节破坏。

红皮病型

红皮病型常由寻常型治疗不当或脓疱型消退过程中转变而成。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和脱屑,在潮红的皮肤中可见片状正常的“皮岛”。可伴有发热、畏寒、头痛及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病程较长,可数月或数年不愈。治愈后,可有典型的白疙皮损。

组织病理学检查:除白疙的病理改变外,与慢性皮炎相似,呈明显的角化不全,颗粒层消失,棘层肥厚,上皮脚延长,表皮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周围炎性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