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特殊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时间:2023-07-06 16:43:55
一、特殊家庭学生面临的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特殊家庭学生厌学、逃学、辍学。
2.缺少关爱,身心健康令人堪忧。以特殊家庭中留守儿童为例,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学生防护能力弱,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二、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本校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超过七十名,占学生总人数的10%以上。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通过观察、谈话、问卷、家访等调查分析笔者发现,特殊家庭学生在心理上共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消极心理。人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增强,特殊家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一方面有争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幸,情绪不稳定,忧虑,消极悲观,对前途信心不足。中学阶段正是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情感非常脆弱,加上特殊家庭子女特殊的情感体验,给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理又蒙上了阴影。
2.孤独心理。由于特殊家庭的家长常常一个人要扮演双重角色,其权威性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特殊家庭家长本身心理上就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使学生感到委屈,内心的情感不能向父母倾诉,又不愿向教师和同学诉说,久而久之,形成孤独心理。
3.逆反心理。由于家庭原因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而,心中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对周围产生了怀疑。他们的知己朋友很少,与教师的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甚至反感,导致行为上的逆反。
4.报复心理。特殊家庭子女由于家庭变故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伤害,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无人关心自己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而且心中往往会产生失落感,自卑、委屈、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宣泄不满,以求得内心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往往是以“自我牺牲”为代价。这种报复行为,不但使他们成为了学习上的失败者,而且逐渐发展为思想品德上的不良者。
笔者仔细分析特殊家庭子女心理上之所以有上述特点,是由其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一是特殊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往往带有家庭的影子,“问题孩子”往往出自“问题家庭”。由于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在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创伤,情绪不稳定,失去精神支柱和依托。二是周围环境的影响。同学、亲朋好友对他们缺乏理解、关心,甚至辱骂、取笑他们,教师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简单,会使他们的心理问题“雪上加霜”。除上述两个客观原因外,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当外在客观因素与学生个体内因相互作用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心理矛盾(如冲突、压力、挫折),导致适应不良,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果这些心理矛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调适和解决,学生心理将会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会引起心理异常。由此可见,特殊家庭学生的确有其特殊性,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就要从这些特殊性出发,有的放矢,让他们“进得来学校,留得住身心,学得好知识,走得上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