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学杂志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效果

时间:2023-07-05 14:40:16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通常我们将一个民族所归属的地质条件和生活领域统称为生存环境,由于语言来自于生活,所以生存环境是影响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主要因素。例如,汉语中的“东风”与英文中的“east wind”,因为中国东面紧邻大海,所以中国文化中的东风有春天、温暖之意,而英国面临的是大西洋,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其东风则意味着寒冷。为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区别地域之间的差异,以免由于语境上的误区造成读者的误解。如果翻译者想要很好地将一篇作品翻译出来,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对各国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分析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其共同特性,以保证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作者的本意。

  二、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西双方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例如,汉语言中会存在许多的故事,“卧薪尝胆”、“毛遂自荐”等成语都源于历史典故,而“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都是中国的传统寓言。但是英国的许多典故中涉及的人或者事物都是源于英国的文学宝库,莎士比亚的一系列作品一直广为流传。另外,由于受到西方的圣经、罗马神话等影响,许多典故都源于希腊神话。

  三、社会习俗的差异

  社会习俗往往导致中西方国家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比如,汉语言中,“狗”被视为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因此与狗相关的一系列语言都包含贬低的意思,例如“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但是在西方国家,狗则被视为忠诚、勇敢的象征,并经常被用来比喻人类,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得意之时)”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民族心理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褒贬含义有所不同。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字面意思翻译,不能通过分析习俗差异来展开翻译,将导致翻译出的内容不切实际,甚至会传递出错误的信息,从而造成交际过程出现障碍。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成分,对于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宗教信仰中最主要的就是佛教和道教,而西方则以基督教为主。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也就导致了人类在语言上表现出了不同。如,在与佛教有关的习语中有“五体投地”、“借花献佛”等,而西方与神、上帝有关的词汇包括“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等。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过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宪益则分析了中国的汉语言文学之后,将其翻译为“Man propose,Heaven disposes”,既保留了文章的宗教色彩,也充分体现了刘姥姥的宗教信仰。而对于英美的读者而言,将其翻译为“Man propose,God disposes”则更容易被接受。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的表达是受思维控制的,由于各民族的思考方法有所差异,就导致了每个民族千年以来形成的语言文化倾向都有所不同。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手段,翻译本身将受到思维方式的限制。中国人表达事物时习惯由因到果,从大到小,先后有序来进行阐述;而英美人士的思维表达却和中国人相反: 由小到大,先结果后原因。例如,表格中填写地址:北京朝阳区平乐园8号。翻译成英语应该是:No.8,Ping Leyuan,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直接翻译成China,Beijing,Chaoyang District,Ping Leyuan,no.8西方人就不能理解。因此,翻译工作者只有了解了中西方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别,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中西方文化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差异,他们都与翻译工作息息相关。为此,如果翻译者想要很好地将一篇作品翻译出来,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对各国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分析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以保证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作者的本意。

  文化和翻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翻译的过程不单纯是在语言层次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并不在于对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分析,而在于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语言活动负迁移。互译的过程就是一个克服文化障碍的过程,而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中往往包含一系列社会范畴的内容,包括社会现象以及历史现象等。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的特性,在翻译之前先了解各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将会帮助翻译者轻松跨越语言之间的障碍,从而翻译出更贴切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