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生物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究
时间:2023-07-03 10:31:34
1、 明确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提出:教学第一原则就是动机原则。学习动机是确定学习方向、推动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标,以及保持、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也是其他外在动力、动机的内化。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动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内在的驱动力,即兴趣;第二是成就感的动机;第三是获得他人赞扬的动机。为此,教师应具备初步的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所以,教师的第一堂课尤为重要,而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贯穿怎样的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也在于此。
生物有机化学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从事临床医学实践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它对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对生命过程的理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学好生物有机化学,首先应该使学生在内心足够重视它,了解它的重要性。在教学改革中,将所学知识与医学相关知识统一起来,让学生内心切实的体会到它在今后的生活中,包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主动,甚至带有很大兴趣地去学习实践。再者,在教学中,恰当的介绍相关科学家在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有了榜样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会更加明确,学习劲头更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认可和赞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讨论,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学习。
2、 巧选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但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生物有机化学知识量比较大,内容相当丰富,知识点也很抽象。如何将生硬的概念转变为学生感兴趣且得心应手的知识也很关键。在授课中,我们将所学内容理出知识主线,从知识主线到知识分支逐一展开。例如在讲解生命体时将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作为其分支一一讲述。如此以来,将授课内容按照由浅人深,由简到繁,各分支内容相互对比理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也很重要。例如在讲解维生素这一章节的时候,通过缺乏维生素时身体可能患有的某种疾病来学习这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中的这些问题进行授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深刻明了的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加强课堂互动,展开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融入人文教育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医学人才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尤为重要。在教师职称论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探索了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与生物有机化学学习相关的课外活动,通过与学生交流,将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观及价值观。以对学生的关心、爱心和信心,帮助其树立人道主义精神。同时,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将人文教育融人每个知识层面,以增强和培养学生对生物有机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例如我们采取的活动形式主要是人文探索形式。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要为学生准备相应的题目和资料,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切实让学生感受到生物有机化学研究的魅力。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位在生命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名人,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查找他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资料,然后给其他学生做一汇报,并进行讨论,学习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达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核酸知识的授课中,通过DNA双螺旋结构,让学生去了解为此作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沃森、克里克和富兰克林。他们的故事告诉学生两个事实:第一,科学无国界,科研需要合作;第二,科学不会埋没那些有贡献的人。除了这种科学史上的例子,教师还可将生活知识、临床知识与教学内容联系,使学生加深职业道德修养、加强自我保健观念,使人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来说,赞扬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而批评指责则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时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观察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优缺点,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当看到他们有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当然,评价必须公正、客观,否则就会失去它的意义。
4、 开展第二课堂
为了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查阅相关文献,撰写综述,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科研。等学期末时,每位学生将自己的相关课题研究及成果以专题汇报的形式在课堂上跟大家交流探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充满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医学生严谨、踏实、敬业的科研作风。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一代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