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 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 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 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编制不是越少越好 关键要用在“刀刃上”
时间:2023-04-13 15:48:29
最近,随着最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在全国两会期间正式亮相,与机关编制相关的消息很受各界关注。其中,“精减5%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这一具体数字,一经披露便引发大量讨论。作为一名曾在中央某部委工作十多年,不久之前刚刚告别体制、进入企业工作的人,看到这则新闻,我不由得百感交集。这是因为,在为期不短的公务员生涯中,我对所在部委的人力资源分配情况既有切身体会,也有一些思考与观察。
说到精减编制,一直存在彼此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在许多民众的印象中,中央国家机关的岗位是令人羡慕的“金饭碗”,现有编制已经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但另一方面,如果问起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公务员,尤其是年轻公务员的工作强度,恐怕没有几个人不喊忙。就个人经历而言,从进入部委到离开部委,加班一直是我和同事的家常便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反对精减编制,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忙碌的原因并非人手不足,而是不尽合理的工作安排,导致各个部门工作效率降低。
倘若不对工作效率加以优化、确保每个编制对应的资源都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要说精减编制,就算再增加5%的编制,人也不够用。事实上,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处室都存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尴尬局面。
同在一个处室、同样占着一个编制,不同处员承担的工作量可能极不均衡,其工作态度也可能天差地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某些暂未担任领导岗位的处员级别太高,以至于本处领导“使唤不动”;也可能是某些干部升迁到一定级别后失去奋斗动力,产生“躺平”的不良心态。这种局面,既导致了人员编制的空转与浪费,也对那些有心干事创业的干部不公平,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今,中央提出要精减编制,需要被精减的当然不是那些积极履职的“高效编制”,而应是那些人浮于事的“无效编制”。
理想情况下,“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理应受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约束,但在实践中,中央部委的干部从科员晋升到正处级非领导职务,往往只需按部就班,只要不犯大的错误,被淘汰的可能性很小。诚然,公务员的管理方式不能简单和企事业单位对标,但想要更好地精兵简政,无疑应当设法优化考核标准,真正实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
在我的工作经验中,除了干部工作贡献不均,降低处室工作效率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不必要或低效率的任务太多。长期以来,各级有关部门都反复强调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破除“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有开不完的会,报不完的文件。很多时候,领导也会布置极具实际意义的调研工作,这类工作如果能够做好,是有利于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但是,面对一些相对敏感尖锐的问题,下级干部在提交调研结果时,常常会在有意无意间迎合领导、报喜不报忧,领导得不到准确信息,不能及时采取优化措施,导致问题被留了下来,之后又不得不再次调研。这种低效率的循环,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虚耗。
再说说政府雇员的作用。此前,在社会与学界讨论政府机关精减编制时,不乏声音指出:用好政府雇员,可以有效填补减编后的人力缺口,以更低成本完成同等工作。在离职前几年,我所在的处一直有多名雇员,从人数上看很是宽裕。但是,受到雇员招录方式影响,一些雇员和领导“沾亲带故”,很少有人敢给他们布置“急难险重”的任务。另外,由于多数雇员未经涉密培训,一些跑腿、复印之类的工作,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因为带有密级,他们也无法承担。如果政府雇员制度能够进一步完善,多分担一些辅助工作,使国家公务员能专注于更加重要的事务,也有利于精减机关部委编制。
说到底,编制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合理规划,“好钢用在刀刃上”。通过优化制度,把机关部委的工作效率提上来,自然能“节省”出更多编制资源,我想这也正是国家强调精减编制的初衷。